文:月光
多年以后,他摸了又摸那把挂在腰间的吴钩宝刀,看了又看墙角的那壶老酒,它们是这样的熟悉却又那么的陌生。
0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
展开公元1157年的中国地图,南宋蜷缩在东南一角,她的天空灰暗而低垂。金人的铁蹄疯狂地践踏着大宋的土地,所过之处,烟尘滚滚,满目苍凉。
一座朱门大院内,一位年轻人打算喝完爷爷亲自酿的酒后,便要离开家乡。那一年,他十八岁。
他出生在济南,他的爷爷叫辛赞,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后来任开封府府尹,北宋沦陷后,他们辛家就在沦陷区生活。他的父亲在战争中去世,他从小跟着爷爷长大,爷爷教他读书识字骑马射箭。爷爷因为很崇敬西汉名将霍去病,于是给他取名为:辛弃疾。
清河岸边,白衣飘飘的少年辛弃疾与爷爷辛赞,望着山河破碎的中原,不禁脱口而出:“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辛弃疾敢!
十四岁那年,他借由赴京赶考,前往燕山勘察地形,十七岁的他再赴燕山绘制地图,他一直有计划地为日后会来的大战做准备。因为他时刻牢记爷爷的话:那些失去的土地都是大宋的疆土,总有一天要收回。这样的信念融入他的骨血里,成为他一生的信仰。
1161年,金国再次来犯。
此时的辛弃疾已经二十一岁,他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他结交众多好友,聚集两千人,举起造反的旗帜,投奔到了山东最大的起义军耿京的麾下。
在这些人里面,辛弃疾和一位叫义瑞的和尚相谈甚欢,两人常常切磋武艺,谈论诗词。后来却不知贪图荣华富贵的义瑞偷了义军抗金大印,投奔金军而去。
辛弃疾星夜驰追叛徒义瑞,三天后,交给主帅耿京的除了被偷走的大印外,还有义瑞的人头。自此,耿京对辛弃疾青眼有加。他们决定一起去投奔南宋朝廷,为收复中原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南宋政府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把他们编入南宋的正规军里,他们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任命辛弃疾为江阴签判。可是还么等到辛弃疾去江阴上任,朝中便传来耿京为叛徒张国安杀害的噩耗。
辛弃疾视耿京为恩师,他的恩师被杀害,他如何能忍得了这口气,是夜,他仅带50精兵冲向敌营,敌军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如天降神兵一样把张国安带离,绝尘而去。
张国安被朝廷问斩,这一战,使得辛弃疾名声大震。那年,辛弃疾23岁。
那段痛快杀敌的时光,是辛弃疾一生中最澎湃的时光。
02
男儿到死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
辛弃疾是个真正的英雄,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报效祖国了,可是他错了。
宋高宗赵构对于辛弃疾的出现并没有多少惊喜,甚至还有点担忧,他任命辛弃疾的签判为文职。
没有人能理解辛弃疾此时内心的苦闷与痛苦,他发现这个小朝廷里的人,都不愿去招惹金人,振兴和恢复中原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句口号。
他们忘了老百姓的生灵涂炭,忘记了外面的血雨腥风,他们为了议和,不惜杀害一代名将岳飞。
辛弃疾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无数个夜里,他提起笔写下了众多抗金论文,例如《九议》《美芹十论》等上书皇帝,试图唤起皇帝抗金的念头,可每一次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次数多了,不免招人厌恶,终于有一天,皇帝大手一挥,把他调走了。带着一颗失落的心,他来到了赏心亭,遥对古秦淮河,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此后的40年时间里,他有20年时间被闲置,37次被频繁调动。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无论何时何地都熊熊燃烧着,从未熄灭过。
1172年,在多次被换岗后,他被调任到安徽滁州任知府,这里民不聊生,老百姓为了生存卖儿卖女是常事。
他到任后,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疾苦,他知道“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他上奏朝廷,为地方减免税负,为老百姓们造房修路,短短几年时间,滁州面目焕然一新。
看到他卓越的政绩,朝廷又把他召回临安做了一名仓部郎官,专门负责国库的贮藏和运送等。虽然和他上前线杀敌的梦想相差十万八千里,可是因为能回中央做官,辛弃疾心里还是很欣喜的。
可是板凳还么捂热,朝廷一纸调令把他调去了江西,江西这里土匪横行,还常常发生暴乱,朝廷几次派人去围剿都无功而返。
辛弃疾一到任,就实行精兵政策,训练出一支精兵队伍,最后成功围剿了匪军,匪军头子赖文正自杀身亡。
可是围剿成功,意味着他又要奔赴另一个地方了,这次他来到了湖南,他决定自己训练一支“飞虎营”。训练队伍要军费,可是朝廷明明白白告诉他:你可以训练你的队伍,军费是不会给的。
他没有办法,只好推行“榷酒法”,把卖酒专营权收回来,以用来增加收入充当训练军费。
但有人上奏朝廷,说他贪污钱财,乱花银两。朝廷接到奏报,不分青红皂白命令他解散军队。
1181年,又一纸命令而来,这次是让辛弃疾革职回家,这一赋闲便是十年。也是在这十年里,曾字为“幼安”的辛弃疾,为自己命名别号为“稼轩居士”。
在这些日子里,他陪伴孩子成长,以花鸟为伴,捕鱼种树,建造屋舍,和好友陈亮雪夜围炉煮酒,酣畅肆意。
1203年,在他度过63岁的生日不久后,时任主战派宰相韩侂胄启用辛弃疾为绍兴知府。
隔年,他面见宋宁宗,他坚信“金国必亡”。不久之后,他出任镇江知府,也是在这里写下了名动后世的诗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207年,朝廷再次启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但是诏令到铅山时候,他已经卧病不起了,同年九月三日晚上,他在连喊三声“杀贼,杀贼,杀贼!”后带着千古的悲愤与无尽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无论现实是多么的不堪,他依旧坚定如一,对信仰从不浅尝辄止,对现实从不苟且偷安,用一生去捍卫家国理想。“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就是辛弃疾。
版权声明: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标明或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国学网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