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学古诗词网
国学日记 > 诗词作者 > 晏殊 > 天赋才华

晏殊的天赋才华

天赋才华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创作诗,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它题。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禄寺丞;次年,召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三年,任著作佐郎。七年,随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太常寺丞。尔后,历任左正言、直史馆、王府记室参军、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权知制诰,判集贤殿。天禧四年(1020),为翰林学士、左庶子。其学识渊博,办事干练,真宗每遇疑难事,常以方寸小纸细书向其咨询。他也将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获真宗采纳,被倚为股肱。

  乾兴元年(1022),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晏殊作品集
[宋代] 同时代作者
苏轼 陆游 吴文英 欧阳修 辛弃疾 王安石 黄庭坚 杨万里 晏几道 贺铸 周邦彦 柳永 文天祥 李清照 朱熹 范仲淹 秦观 刘辰翁 范成大 岳飞 陈与义 姜夔 刘克庄 张孝祥 朱淑真 张先 蒋捷 张炎 周密 史达祖 戴复古 毛滂 苏辙 陈师道 朱敦儒 陈亮 曾巩 梅尧臣 张耒 寇准 苏洵 林逋 王禹偁 谢枋得 刘过 向子諲 汪元量 李之仪 米芾 韩琦 李觏 苏舜钦 高观国 叶梦得 晁补之 宋祁 程颢 严蕊 郑思肖 翁卷 叶绍翁 卢钺 张元干 韩元吉 潘阆 吕本中 曾几 蔡伸 赵佶 成彦雄 李纲 赵鼎 汪藻 赵长卿 王令 曹组 刘攽 陈允平 谢薖 李持正 万俟咏 刘镇 林升 王观 周敦颐 唐婉 赵师秀 晁冲之 吴潜 刘著 潘希白 朱服 管鉴 王沂孙 萧泰来 王炎 文及翁 陈著 黄公度 周弼 余靖 章谦亨 郑域 杨缵 白玉蟾 陈克 李廌 蔡松年 徐玑 翁元龙 宋江 苏庠 释志南 孙洙 聂胜琼 孙道绚 周紫芝 阮阅 韩疁 舒亶 郑刚中 王雱 雷震 钱惟演 蔡确 田锡 方岳 柳开 仲殊 赵恒 道潜 王琪 钱时 司马光 黄裳 周纯 李重元 张抡 虞似良 高翥 吴激 邵雍 黄升 陈尧佐 葛立方 淮上女 吕渭老 崔与之 姚云文 乐婉 刘子翚 张栻 谢逸 黄孝迈 真德秀 舒岳祥 汪莘 乐雷发 张淑芳 杨朴 郭应祥 完颜璹 吕大防 徐俯 袁去华 刘光祖 张嵲 杨无咎 刘次庄 赵蕃 杜安世 赵元镇 文同 杨徽之 赵师侠 赵令畤 张镃 王应麟 刘弇 汪洙 李朴 宗泽 杜耒 秘演 邓剡 赵以夫 朱翌 祝穆 江开 向滈 郑文宝 游次公 许棐 晁端礼 王十朋 吴惟信 刘翰 苏麟 李元膺 叶清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