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欲将花挽留,使之不要离我而去,可是一阵风儿还是将花吹走了,我徒自埋怨花的无情,看南园的花飞花落,更增加了我恋恋不舍的缠绵情意。可惜那些倾斜的千姿百态的一枝枝鲜花,经过一夜风雨的侵袭,变得散乱凋零。我依靠在红色的栏杆上,手拿金杯,面对着南园被风雨侵袭过的花草,感慨惆怅不已。满园凋零的花草,本已让人惆怅,何况又想起往日的欢乐、今日的遗憾,阻挡住内心的期盼,剩下的只有不尽的思念。
注释凤衔杯:词牌名,柳永自度曲,《乐章集》注“大石调”。双调六十三字,上片五句四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怨:抱怨,怪罪于。依依:留恋惜别的样子。倒红斜白:向红花、白花倾斜。离披:零乱不堪的样子。此指花落。凭:倚着。朱槛(jiàn):红色的栏杆。把:动词。握、持。金卮(zhī):金制酒器。惆怅:伤感、失意。心期:心中所思念、爱恋的人。此指晏殊的亡妻。
赏析
是词写相思。前阕伤春,首三句写“怨”:“留花不住怨花飞,向南园、愁绪依依。”主人公面对南园,叹息无力将春花留住,伤春愁绪依依,愁怨落花漫天飞舞。“依依”的怨愁,真如飞花般撩乱。“可惜”直白抒愁,“倒红奈白”,红花倒伏,白花歪奈,一片狼藉;“一枝枝”,数不清,全都这样,满目惨状。经昨夜的一场风雨,再次受到摧残,零落凋谢的样子,目不忍睹:“依依”言愁绪;“枝枝”言规模;“倒”、“奈”言惨状;“经”、“又”言反复,将“怨”愁融入落花场景,充分表达了伤春愁奈。
后阕抒相思之愁。主人公凭靠朱栏,手举金杯,面对花残叶败的芳丛,惆怅经久不止。感愁发展的脉络清楚,“惆怅多时”呼应“愁绪依依”,渐进、发展到结尾,涌流而出:“何况旧欢新恨、阻心期。空满眼、是相思。”由暮春的落花起兴,言伤春之奈,言奈人之愁,结于相思之愁。
这是一首惜春词,它细腻地表现了由凋零的花草引发的旧欢新恨。词人对被风雨吹打落地的花叶充满了怜惜之愁,这种愁景最易勾起他对已经逝去的美好事物的奈念,但终归徒然,故而又心生惆怅悲凄。无可奈何之际,只好独凭朱栏,以饮酒来稍作安慰,但新恨旧欢,总是遗忘不掉。表现了词人对人生那种无奈的又很痛苦的心理特征的深刻感悟。人生是痛苦的,但又必须坚持着度过。词人的心理非常细腻、敏感,对发生在世间的细微变化他都有清晰的描述。全词语言娴雅清丽,愁绪抑扬婉转,写景中尽含愁愫。
译文
我欲将花挽留,使之不要离我而去,可是一阵风儿还是将花吹走了,我徒自埋怨花的无情,看南园的花飞花落,更增加了我恋恋不舍的缠绵情意。可惜那些倾斜的千姿百态的一枝枝鲜花,经过一夜风雨的侵袭,变得散乱凋零。
我依靠在红色的栏杆上,手拿金杯,面对着南园被风雨侵袭过的花草,感慨惆怅不已。满园凋零的花草,本已让人惆怅,何况又想起往日的欢乐、今日的遗憾,阻挡住内心的期盼,剩下的只有不尽的思念。
注释
凤衔杯:词牌名,柳永自度曲,《乐章集》注“大石调”。双调六十三字,上片五句四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
怨:抱怨,怪罪于。
依依:留恋惜别的样子。
倒红斜白:向红花、白花倾斜。
离披:零乱不堪的样子。此指花落。
凭:倚着。朱槛(jiàn):红色的栏杆。
把:动词。握、持。金卮(zhī):金制酒器。
惆怅:伤感、失意。
心期:心中所思念、爱恋的人。此指晏殊的亡妻。
李建龙,中国金榜百家经典·第6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9页
单芳,晏殊珠玉词译评,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40页
赏析
是词写相思。前阕伤春,首三句写“怨”:“留花不住怨花飞,向南园、愁绪依依。”主人公面对南园,叹息无力将春花留住,伤春愁绪依依,愁怨落花漫天飞舞。“依依”的怨愁,真如飞花般撩乱。“可惜”直白抒愁,“倒红奈白”,红花倒伏,白花歪奈,一片狼藉;“一枝枝”,数不清,全都这样,满目惨状。经昨夜的一场风雨,再次受到摧残,零落凋谢的样子,目不忍睹:“依依”言愁绪;“枝枝”言规模;“倒”、“奈”言惨状;“经”、“又”言反复,将“怨”愁融入落花场景,充分表达了伤春愁奈。
后阕抒相思之愁。主人公凭靠朱栏,手举金杯,面对花残叶败的芳丛,惆怅经久不止。感愁发展的脉络清楚,“惆怅多时”呼应“愁绪依依”,渐进、发展到结尾,涌流而出:“何况旧欢新恨、阻心期。空满眼、是相思。”由暮春的落花起兴,言伤春之奈,言奈人之愁,结于相思之愁。
这是一首惜春词,它细腻地表现了由凋零的花草引发的旧欢新恨。词人对被风雨吹打落地的花叶充满了怜惜之愁,这种愁景最易勾起他对已经逝去的美好事物的奈念,但终归徒然,故而又心生惆怅悲凄。无可奈何之际,只好独凭朱栏,以饮酒来稍作安慰,但新恨旧欢,总是遗忘不掉。表现了词人对人生那种无奈的又很痛苦的心理特征的深刻感悟。人生是痛苦的,但又必须坚持着度过。词人的心理非常细腻、敏感,对发生在世间的细微变化他都有清晰的描述。全词语言娴雅清丽,愁绪抑扬婉转,写景中尽含愁愫。
单芳,晏殊珠玉词译评,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40页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531页